纪录片 |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甘肃境内的一条沿着祁连山脉、长约1200公里的狭长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曾是古代中国沟通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商品和贸易在此流通,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这条通道,曾经在儒家文化因战乱蒙受巨大危机的时刻,确保了中华文化的延续;这条通道,见证了西藏经过“凉州会盟”,正式并入中国版图的历程;这条通道,留下了星罗棋布的考古发现和历史遗迹,汇聚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5年的这部名为《河西走廊》的纪录片,通过《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10集正片,带领观众踏上了这条古老而伟大的通道。
片中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01
使者
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02
通道
公元前140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他的母亲卫少儿是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则是平阳县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03
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04
根脉
正在祁连山深谷中宁静思考的大学士郭瑀突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扰,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他成为许多执政者求贤若渴的邀请目标,而这一次,前凉王张天锡派来的使者准备充分,这已经是最近第三批“请”他出山的人了。
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05
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06
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当隋王朝再次统一中国的时候,历经战火动荡的人们充满期待。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一个来自帝都的高级官员,西出长安,翻越秦岭,渡过黄河,踏上河西走廊,仔细巡视了武威、张掖等地。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07
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08
会盟
公元1245年,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所向披靡,抵达著名的底格里斯河上游,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派遣使节,前往蒙古汗国的首都哈拉和林进行和谈,恳求蒙古军不要再继续进攻,并希望蒙古人皈依基督教。这是一次无功而返的尝试,任何人都已无法阻挡蒙古大军的脚步。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09
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
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10
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纪录片跨越从西汉到现在的两千多年,每一集对应一个主题,通过电影般的场景再现,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将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用他们有血肉灵魂的人生来讲述河西走廊的历史。
这部纪录片从策划到完成用了3年,其中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剧本的打磨上。担任学术统筹的是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摄制组先后组织了20多位专家学者,用1年半时间完成了43万字的学术脚本。
为了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创作团队辗转国内10个影视基地,动用近千名演员拍摄的230场情景再现,占到了全片的60%。
制作团队邀请了曾担任纪录片《美丽中国》的摄影,两次荣获艾美奖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Brian McDairmant)作为摄影指导。
2013年5月,麦克达马特赶赴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的大型拍摄。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摄制组拍出了河西走廊最为壮美的画面。而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于当年夏季在河西走廊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拍摄,纪录片中能看到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绝美景色就来自他的镜头。
纪录片的编曲则是由希腊作曲大师雅尼和国内知名作曲家徐鲤组成的神级组合。作曲家雅尼,生于希腊的卡拉玛塔,同样是古老的国度,他曾在希腊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演奏乐曲,两度被格莱美奖提名。他的经典作品《心兰相随》(With An Orchid)和《夜莺》(Nightingale)等让人耳熟能详。
《河西走廊》配乐中的一大亮点是用音乐来演绎在河西走廊上那些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片段。总时长达90分钟的配乐,不拘囿西域音乐,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混搭奏鸣,丝路古道气息扑鼻。
其中,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以杜都克笛(Duduk Flute)为主要音色,苍凉悠远、雄浑古朴,仿佛让人听到河西走廊的萧瑟风声,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在一个瞬间与古人产生心意的交织,河西走廊两千余年绵长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令人热泪盈眶。
虽然是一部2015年的“老片”,但整部片子的画面、文案和音乐无论是第几次看,都依然能够让人有所收获。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CCTV-9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腾讯视频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